德薩畫廊欣然呈獻藝術家辛雲鵬的第三次個展「同時」,展出一系列新的裝置及影像作品。辛雲鵬集中將影像空間與裝置時間互文並置,並在特定場域下重構了其私人記憶,以觸動若水之隔的共同經驗。「同時」將於5月14日開幕,展期至7月2日。
裝置作品《同時》(2022) 由 12 個閃光攝影燈組成,臨近環繞成一圈。如同鐘錶—— 它們被程式設定以每隔一秒鐘以逆時針方向依次閃光,由於它們彼此環繞,肉眼很難區分哪一盞正在發光,而哪幾盞僅僅只是被動的反射。藉此,辛雲鵬使用現成品,在空間中再現了一種直觀的方向不明,且循環往復。 並借由熟悉的事物分享「同時」的身體感受。
與「同時」字面意義相反,《走向世界》(2022) 記錄了不同時間段地鐵列車進入車站的場景。這件多屏的影像裝置作品是辛雲鵬2018年展覽中的影像裝置作品的進一步延伸。 當列車駛過十個屏幕,每塊面板之間時間都是不同的,或早或晚,列車駛入同一月臺,被車廂遮蔽的壁畫——《走向世界》(創作於20世紀80年代)象徵著完整的單一的線性的時間感被擊碎。
雙屏影像裝置《猜拳》(2018)則強調影像在空間上的調度。由於兩個視頻在畫廊空間的不同位置分開展示,觀眾無法在同一時刻看到兩個互為因果的畫面—— 兩個視頻均展示了一雙玩硬幣的手:一個視頻中,雙手在身後擺弄著硬幣,最終將其藏了起來;而在另一個視頻中,雙手則在身前,向觀眾揭示了藏著硬幣的位置。通過在空間上阻隔觀眾無法同時看到正面與背面的猜拳動作,辛雲鵬彷佛與觀眾們進行了一場遊戲,而兩個視頻的互斥性也正似一枚硬幣的正反兩面。
除了觀影空間上的劃分與切割,《一個港島人從未來過九龍》 (2022) 是一件2米高的巨型「拐杖」,它由港島地圖的輪廓拉伸而來,辛雲鵬用擬人化方式勾勒出現實世界的荒誕——港島的剪影如高樓一樣,被筆直地拉伸聳立,然後又似垂下它的臉龐。
辛雲鵬嘗試以他的個人視角與自身的敏感焦慮,滲透到新的場域內使其創作發揮作用。儘管因為疫情他無法在場,辛雲鵬借由此次展覽中的影像及裝置作品,共同構成了一個具體的、當下的、且有實感的藝術現場。
關於辛雲鵬
辛雲鵬 1982 年生於北京,2007 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,2016年獲藝術學碩士學位。其作品涉獵多種藝術形式,包括錄像、表演及綜合媒體的場域特定裝置。 通過創造某種熟悉即陌生的體驗在一個受限的空間內, 辛雲鵬的作品針對社會不同的差異提出具有創造啟發性的疑問。
他的藝術創作涵蓋了心理實踐的隱喻,亦在特定環境中用逼真的手法將其融合聚變以看似虛構;無論是與空間維面積大小的調整,或有關互動型裝置作品的創作或是對實體物件的利 用,辛雲鵬的藝術實踐觸發了觀者依據環境所採取心理策略的一種思維。
辛雲鵬的個展包括:《同時》,德薩畫廊,香港,中國(2022);《友誼第一,比賽第二》,C5CNM,北京,中國(2020);《希望》,掩體空間,北京,中國(2018);《辛雲鵬個展》,德薩畫廊, 香港,中國(2018);《辛雲鵬個展》,德薩畫廊,北京,中國(2017);《人人生而平等》,拾萬空間,北京,中國(2016);《有個好消息也有個壞清息》,中間美術館,北京,中國 (2014);《我還不知道將你帶到何方》,A4 青年藝術家實驗季第一回展,A4 當代藝術中心,成都,中國(2013)。另外,辛雲鵬參與過的國際群展包括:《京Zhì》,願景藝術中心,北京,中國(2022);《遊移—新媒體影像藝術展》,33 當代藝術中心,光州,中國(2018);《不作意義》,拾萬空間,北京,中國 (2018);《無行地》,墨方空間,北京,中國(2017);《儀式逆轉》,德薩畫廊,香港 (2017);《我們的未來》,紅磚美術館,北京,中國(2016);《陌生之外》由鮑棟策展, 巴黎北京畫廊,巴黎,法國(2016);《中國私語,希克收藏展及 M+希克藏品》,伯恩美術館,伯恩,瑞士(2016);《第六顆子彈》,拾萬空間,北京,中國(2015);《活的》,智先畫廊,北京,中國(2015);《複調 II:中國藝術生態調查—北京站》,南京藝術 學院美術館,南京,中國(2014);《相信是空無一物》,天線空間,上海,中國(2014); 《一個不屬於自己的房間》,空間站,北京,中國(2014);《ON|OFF—中國年輕藝術家的觀念與實踐》,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,北京,中國(2013);《XXX—下一個十年的當代藝術》,今日美術館,北京,中國(2011)。
辛雲鵬現於北京生活工作。